1969年,黄丽萍响应国家号召,来到了北大荒,10年后可以离开时,她却不肯回去了,这一待就是50年。 黄丽萍1949年出生于宁波,父亲黄思深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,1955年获三枚勋章,母亲在公安局工作。军人家庭的氛围让她从小学会吃苦耐劳。1969年,19岁的她响应知青下乡号召,与弟弟偷偷报名,加入宁波首批北上队伍。她背着粗布行李,带着对农村的憧憬,登上绿皮火车,开启未知征程。在家中,她常帮母亲做家务,学会缝补和烹饪,父亲晚归时,她会端上热粥。这些经历为她适应艰苦环境打下基础。报名时,她在学校操场与同学告别,肩扛行李,步伐轻快,充满青春朝气。 抵达北大荒后,黄丽萍被分配到劳动大队,寄宿在当地农户家中。农户夫妇待她如亲人,端上高粱米饭和咸菜。她干农活,翻地播种,手掌磨出水泡,肩膀酸痛。她晚上借油灯读书,记下农业知识。她发现黑土地肥沃,抓一把土能闻到腐殖味。她向老农请教,推测土地潜力巨大。她与村委书记联系北京农业专家,检测证实黑土有机质含量是黄土十倍,适合高产作物。消息传开,村民们拍手称快。她带头试验新耕作方法,组织知青和村民开垦荒地,挖沟排水,引进高产玉米和水稻。三年后,田里庄稼茂盛,粮仓堆满粮食,荒原初现生机。 1970年,村里青年孙有臣常帮她搬农具。他家境贫寒,靠勤劳支撑家庭。两人因劳动结缘,她教他识字,他送她自编的草鞋。1971年,他们办了简单婚礼,住进泥草房,墙角堆满农具。孩子出生后,她一边干活一边背着孩子,丈夫接手哄睡。她学开拖拉机,推广机械化,田间产量逐年提高。丰收时节,晒场谷粒堆积如山,村民们喜笑颜开。1979年,返城政策传来,弟弟和同伴们收拾行李,她却选择留下,舍不得刚有起色的土地和家庭。次日,她继续下田,步伐坚定。 1980年,父亲来信说身体不好。她带丈夫和孩子赶回宁波,跪在父亲床前,握住他粗糙的手。父亲劝她回城,她拒绝。丈夫在院子里补办婚礼,穿上借来的棉袄,向岳父母敬茶,父母点头认可。她返回北大荒,继续推广机械化,田间机声隆隆。 2005年,父亲去世,她常回宁波探望母亲,带去北大荒的农产品。2018年,北大荒变身现代化粮仓,田野丰饶。她站在田边,手扶老旧锄头,凝视丰收景象。记者采访,她说自己从不后悔,土地给了她家和意义。她的故事传开,人们才知她父亲是黄思深将军,她却从不提及,只说自己是普通农民。 黄丽萍的五十年,见证了北大荒从荒凉到富饶的巨变。她和无数知青用青春和汗水,换来锦绣良田。她的选择不是轰轰烈烈,而是脚踏实地的坚持。她发现黑土潜力,引进新品种,推广机械化,让荒原变成粮仓。她舍弃返城机会,选择家庭和土地,平凡中透着不平凡。她的故事让人想起那个年代的知青群体,他们吃苦耐劳,勇敢创新,把青春献给国家建设。北大荒的今天,离不开他们的付出。
评论列表